日前,住建部官网发布了《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宣布从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建筑工人实名制。《办法》同时规定:全面实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制度,区域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与全国联网。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现在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的推行情况如何呢
通过查询全国建筑工人实名管理平台,可以找到这么一串数据:建筑工人实名管理平台数据,可以看到,目前该平台在册工人数:3,513,553人,在场工人数:1,819,578人,上线项目数:9,682个,参建单位数:57,571个。
因为建筑工人实名制要求全国联网,这串数据基本可以代表了该制度目前的落实程度。根据住建部市场监管司有关数据,全国已有超过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录入数据,平台项目端于2019年2月20日在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福建省四省上线试运行,试点时间为一个半月左右。那么,这个巨大工程还有多少工作量呢?让我们来看看对比数据。查询中建协的统计数据,在2018年上半年,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5,993个,建筑业从业人数:4419.24 万人,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去年上半年,全国也有8万多个企业参与施工,与平台上显示的5万多个有一定差距,虽然建筑业从业人数和在册工人数是两码事,但业内人士想必都清楚,我国可不仅仅只有350万名建筑工人。总地来说,虽然《办法》已然实行,但离全面铺开尚还“道阻且长”。而以上还仅仅是登记一环,要真正落实劳务实名制,绝不是简单的一录了之,不是简单地实名登记,不是浮在“实名”这个环节,使劳务实名制真正走向“真实”,使得建筑企业劳务用工信息真实,劳务工人信息真实,劳务平台数据真实,真正体现劳务实名制的好处,起到像火车票实名制一样的效果和作用,笔者认为还有三关需要闯。
第一关- 建筑企业 -
在推进劳务实名制时扭扭怩怩的坎,想推又不愿真正地推,推进意愿打折。从明面上讲,推行劳务实名制可以,劳务用工信息明明白白,工人们进出项目部大门都有记录,或刷卡或刷脸或打指纹等,通过每天显示的显示屏登记记录,同工资发放对接起来,直接将工人工资打入银行卡里,有理有据。对于各个工种的人员配置,项目部非常清楚,这样有利于根据相应数据做相关决策,但在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工人的工资一般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为生活费,另一部分为年底发放或项目竣工结算后发放,这些都进入了项目生产成本,目前建筑工程项目部实际的运行大多如此,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保是未体现的。众所周知在我国企业承担的社保几乎占工资成本的近四成,实施劳务实名制无疑将这部分原来未体现或体现很少的一部分成本阳光化,而当前我国建筑用工成本已由原来的20-30%上升到占整个工程成本的30%以上,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用工成本,直接消耗企业的利润,这对已经微利、白热化竞争的建筑市场、建筑承包企业无疑雪上加霜,如不改进现行的报价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估计很难有建筑企业愿意真正推行劳务实名制。
第二关-劳务工人
对于外出务工的劳务工人,如果在农村一般在老家都参与农村低保,如果在城镇的也参有社会保险,大家期望的是干一天活拿一天工资,这个工资其实是税后工资,拿在手里实实在在的钱,如果实名后,直接将工资打入银行卡,将面临个人所得税的问题。现在劳务工人的工资不再是几年前的几千元,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大多大大超过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像一些工种大多超过万元,五六千的也大有人在,这部分税负对于工人个人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比如说本来能拿一万元工资,但交了社保和个税后到手可能只有八千多元,这对工人来讲,尽管实名后权益更加有保障,但面临这不小的支出时,也会犹豫和纠结。尽管当前讨薪难,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讨薪的关注,建筑企业对农民工工资发放的重视,农民工维权意识的提升,农民工讨薪基本还是能成功的,相比之下,如果不增加更多惠及劳务工人的利益,从实名中让建筑工人们分享城市公共福利和发展成果,如能在落户、就业、就学、住房、养老、医保等方面真正得到更多实惠,众多劳务工人还是会选择现行的当前的做法。因此劳务工人实名的意愿及实名后利益的保护如不能妥善处理或解决,或将成为推行劳务实名制的第二道坎。
第三关- 实行后平台数据的及时与真实 -
一方面劳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大大助力劳务实名制的推行,现有的硬件设备、技术水平、网络支撑等,都使得推行劳务实名制不会增大现有建筑企业的管理难度,不会增加更多的工作量,推行劳务实名制会更加的便捷和高效;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实施的核心主体——建筑承包企业在实施实名制时的顾虑,有可能使得实名制在实行过程中加塞掺假。看似执行了门禁生物识别技术防范无资格的工人进入施工场地,但实际上其完全可以在录入过程中采用“缓慢缺”三字诀,使得进入平台的数据存在滞后,存在不及时,存在不完整,甚至弄虚作假,对付劳务实名制,糊弄“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这将使得平台的可用性大打折扣,变成项目实施的劳务工人与进入平台的信息两张皮,而如此庞大的劳务用工群体且如此大的流动性无疑将大大增加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影响监管的效果。理论也可以引进更先进的物联标识系统,更先进的识别系统和更先进的定位系统等来监管项目工地的实际劳务用工情况,但这些无疑将大大增加建筑承包企业的项目施工成本,这或将成为从“实名”到“真实”第三道坎。
行业推行劳务实名制是好事,是我国建筑用工制度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以用工方式改革推行我国产业工人的发展为我国建筑产业升级注入动力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如何推动行业各方闯过这三关还需要更多配套政策的出台与支撑,建筑行业劳务实名制不能简单“实名”了之,相信随着劳务用工企业自律,劳务用工的自觉、劳务工人的自愿,劳务用工实名制走向“真实”是必然的,这天也很快会到来。